我們時常勸人不要執著,因為見到他人的執著是十分容易的,雖然我們也會告訴自己不要執著,但是要真正察覺到自己的執著卻似乎相當困難。
近日,恭聞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說法法音,有一段自己受用的大意是:「執著是一種抽象的概念,我們自己或許以為並未執著,其實是執著的。譬如:師父教導弟子修法,告訴弟子:『對修法過程產生的現象或境界不要執著。』結果弟子在修法中出現了某些現象,於是向師父匯報。師父說:『不要執著。』弟子回答:『我沒有執著。』其實這就是執著了。要不然,弟子平常吃飯的事為何不會向師父報告呢?」
佛陀將對治執著的方法,進一步再闡述:「修法中結手印、持咒、觀想等整部法就是一個主題,修法中與此主題不相關的境象不要去管它,整個過程就是將這修法主題隨文入觀依儀軌完成,不要偏離了主題。」
聆聽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法音,使我聯想起禪宗的一個公案:「有人請教禪師如何用功?禪師答:『餓了吃飯,睏了睡覺。』來者再問:『一般人生活不也是吃飯、睡覺嗎?這與禪師用功有何不同?』禪師答:『不同!不同!一般人吃飯時不好好吃飯,百般挑剔;睡覺時不好好睡覺,千般計較。』」
不論吃飯、睡覺或做任何事情,都有一個主題,也都是一個主題,但是我們往往不是好好的專心完成這個主題,而是在做一件事的過程中,被許多不相干的情境、念頭給影響了,並且執著了它們。我們常說要「活在當下」,但面對一切卻總不是那回事,或許這也有些抽象吧!
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所說法「好好完成主題,不要偏離主題」的義理,以及上面公案的啟發,使我對遠離執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同時也從法音中學習到覺察與實踐的方法。稽首頂禮——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!
學佛修行自然也有主題:「了生脫死、悲智圓滿」,這就是學佛的目的,也是主題,因此與此背道而馳乃至與此不相關的,都不要去執著,而且應當拋棄、遠離它,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如果我們對佛法不了解,或者一知半解而錯解了法義,那縱使自己覺得是在認真修行,以為是邁向解脫的道路,但事實上卻是朝向輪迴前行而不自知,所以有心學佛修行的人,聞法是極其重要的。
現今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降此世界,如法緣成熟能於佛前聞法,親聆法義,當然是累劫難逢最幸慶、最殊勝的因緣;如若今生無此殊勝因緣,而能於正法道場恭聞佛陀法音,親聞佛音如佛現前說法,亦是無上福報;如果無緣恭聞法音,而能經常研讀阿王諾布帕母老人家所著《六論》或經、律、論三藏,則也是一種聞法修學的途徑了。
無明是眾生於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源,佛陀為眾生說法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諦,故聽聞佛法開示主要是樹立正知正見,以照見諸法實相,窺破無明煩惱的假相,而朝向解脫成聖的目標前進。學佛修行如不多聞法,不將法義深入領解,在生活中必然怨歎世間不圓滿,甚至以偏邪的觀念行事,則非但不能察覺自己偏差的言行,而且還會迷失在堅固執著中。
我們經常因憂懼而執著、因貪愛而執著,執著世間習以為常的觀念,執著心中自以為是的想法,雖然有心想要學佛修行,但卻始終落入重重的我法二執中,而偏離了正確的道路。然而無論我們對佛法的知見程度如何,「修習慈悲心與增長智慧」此一修行的主題是明確的,如果我們能時時刻刻不斷檢視自己的身、口、意:「這是智慧者之所為嗎?這是慈悲心的行舉嗎?」從而修正自己偏差的思想行為,則自我堅執的習性將逐漸轉化。所以,誠心正意、虛心學佛的行人都應當敏銳的覺照自己,一直努力下去,不要偏離了修行的主題,以完成自覺覺他的學佛初衷!
佛弟子 莊顯琛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